手術已經成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模式。但是,因高齡、肺功能差、心功能不全、其他嚴重內科疾病不能接受手術或不愿意接受手術的這部分患者該采取何種治療手段為最優(yōu)方案?
目前早期肺癌的局部治療手段有微波消融、射頻消融、冷凍消融和立體定向放療等,到底哪種技術在不能手術的早期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更具有治療優(yōu)勢?
微波消融的原理實際上與“微波爐”的原理一樣,就是通過微波加熱導致腫瘤組織發(fā)生凝固性壞死,達到“燒死”腫瘤細胞的目的。臨床操作是采用915MHz或2450MHz兩種頻率,在CT等影像技術引導下,將一根直徑僅2mm的微波針經皮膚穿刺進入腫瘤組織內,在微波電磁場的作用下,腫瘤組織內的水分子、蛋白質分子等極性分子產生極高速振動,造成分子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摩擦,在短時間內產生高達60~150℃的高溫,從而導致細胞凝固性壞死。由于輻射器將微波能量集中在一定范圍內,故而能有效地輻射到所需靶區(qū),避免損傷周圍重要臟器。
射頻消融是指射頻發(fā)射器產生高頻率轉換的射頻電流,使組織內的離子隨電流正負極的轉換而頻繁震蕩,產生摩擦作用,將電能轉化為熱能,使組織的溫度升高,從而使腫瘤細胞發(fā)生熱凝固性壞死和變性。熱能的積累超過細胞的耐受而引起細胞死亡稱為凝固性壞死。
冷凍消融主要是降溫后細胞內和細胞外迅速形成冰晶,導致腫瘤細胞脫水、破裂。同時冷凍使微血管收縮,血流減緩,微血栓形成,阻斷血流,導致腫瘤組織缺血壞死。腫瘤細胞反復凍融后,細胞破裂、細胞膜溶解,促使細胞內和處于遮蔽狀態(tài)的抗原釋放,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提高免疫能力。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又稱立體定向消融放療(SABR),是將放射治療的高劑量精確投照到顱外體部腫瘤病灶上,從而使腫瘤受到高劑量和腫瘤周圍正常組織受到低劑量照射的一種特殊放療技術。其概念起源于顱內轉移癌的治療。SBRT的主要機制是在線影像介導下,將“殺滅(消融)”性放射劑量,穩(wěn)、精、準地聚焦在小腫瘤(直徑<5cm)上,達到“穩(wěn)、準、狠”的根治作用,其優(yōu)點在于高效且無創(chuàng)。
立體定向放療效果類似鋒利的手術刀對病灶進行銳利切割,而同時又最大程度保護周圍正常器官不受射線影響,故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又俗稱X刀。就好比凹面鏡將太陽光從不同的角度聚焦在一點,它對腫瘤來講是一種摧毀式的一個放射治療方式。
2003年,印第安納大學McGarry首次報道了采用SBRT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前瞻性臨床研究結果,2年控制率達到95%,總生存率55%。2010年發(fā)表在JAMA上的RTOG0236臨床試驗結果顯示:SBRT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3年無病生存和總生存率分別為48.3%和55.8%,從此奠定了SBRT成為治療不可手術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標準治療的基礎。2012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推薦,SBRT成為不可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首選治療。
2015年,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張玉蛟教授合并了STARS和ROSEL的兩項獨立的、臨床3期隨機對照研究結果,對比了SBRT和手術切除治療可手術切除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療效。SBRT組和手術治療組的中期隨訪時間分別40.2個月和35.4個月,可評估3年生存率為95%和79%,3年無復發(fā)生存率為86%和80%。研究顯示,除手術外,立體定向放療是可切除Ⅰ期肺癌患者的另一個治療選擇。這項研究結果于2015年刊登在(LancetOncol)雜志。2018年,美國臨床腫瘤協會也正式批準SBRT作為早期不可手術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目前也被歐洲、日本、中國等腫瘤協會推薦作為早期不可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手段。
問:在許多醫(yī)院,不能手術的早期肺癌為什么會被推薦做微波或射頻消融治療?
答:相比于立體定向放療技術,微波或射頻消融治療對設備技術要求較低,用于一臺CT定位機器和一臺消融儀器就能開展該項業(yè)務,比較容易推廣。
而立體定向放療是在百年放療技術上發(fā)展起來的高、精、尖技術,除了需要有高端昂貴的設備以外,還需要有經驗的物理師團隊、醫(yī)生團隊和技術組團隊。整體而言,能夠實施立體定向放療技術的醫(yī)院一般都是國內非常有經驗的專科醫(yī)院,所以技術推廣起來不是很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