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的病因復雜,可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感染因素有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非感染因素有癥狀性腹瀉、過敏性腹瀉、食餌性腹瀉、炎性腸病等。
細菌導致的寶寶拉肚子,常見以下2種:
(1)產毒性細菌引起的腸炎:多發(fā)生在夏季,起病較急。輕癥大便次數稍增,性狀輕微改變。重癥腹瀉頻繁,量多,呈水樣或蛋花湯樣,有黏液,腥臭味。伴發(fā)熱、嘔吐,常發(fā)生脫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大便鏡檢可見脂肪球、黏液和少許白細胞。病程3~7d,亦可較長。
?。?)侵襲性細菌引起的腸炎:全年均可發(fā)病,多見于夏季。起病急,高熱,可發(fā)生熱性驚厥。腹瀉頻繁,大便為黃色、黃綠色,呈黏液狀,帶膿血,有腥臭味。常伴有惡心、嘔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嚴重者可出現脫水、酸中毒,全身中毒癥狀,甚至出現感染性休克。
治療上注意合理飲食,維持營養(yǎng);迅速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控制腸道內外感染;對癥治療加強護理、防治并發(fā)癥;避免濫用抗生素。
飲食治療:輕癥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繼續(xù)哺乳,適當限制哺乳次數或縮短每次哺乳時間,暫停輔食;人工喂養(yǎng)兒可喂以等量米湯或稀釋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湯、粥、面條等逐漸過度到正常飲食。在腹瀉期間,繼續(xù)進食,給予寶寶與其年齡相適應的正常飲食,盡可能不要“禁食”,禁食可導致癥狀遷延、營養(yǎng)丟失。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1)口服補液鹽(ORS)適用于輕、中度脫水并能進食的患兒;靜脈補液適用于吐瀉嚴重、腹脹、中度以上脫水者。
?。?)糾正酸中毒、電解質紊亂。
藥物治療:
?。?)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水樣便可不用抗生素,黏液便、膿血便可選用抗生素,主要以口服二、三代頭孢類抗生素為主。用足療程,不能不經醫(yī)生同意擅自停藥。
(2)微生態(tài)療法:通過恢復人體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達到治療腸道疾病的目的。
?。?)輔助治療:腸黏膜保護劑、腸動力抑制劑、抗分泌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