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垂體功能減退癥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 - 次
病情描述:
腺垂體功能減退癥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蘇穎主任醫(yī)師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擅長: 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上腺疾病及垂體疾病等的診斷與治療。
已幫助174474人
向TA提問有用 (50)
本病患者需長期持續(xù)性治療,治療主要包括病因治療和激素替代治療。垂體功能減退癥有誘發(fā)危象危及生命的危險,宜隨時攜帶標記有用藥種類、用藥時間、藥物劑量的治療卡。
一、病因治療
腺垂體功能減退癥可由多種病因引起,應針對病因治療。腫瘤病人可選擇手術、放療和化療,對鞍區(qū)占位性病變,首先必須解除壓迫及破壞作用,減輕和緩解顱內高壓癥狀。
二、藥物治療
1、糖皮質激素:補充糖皮質激素最為重要,且應先于甲狀腺激素的補充,以免誘發(fā)腎上腺危象。如氫化可的松,用藥劑量應個體化,如有感染等應激時,應加大劑量。在皮質激素替代治療過程中,需要定期監(jiān)測患者的體重指數、腰圍、血壓、血糖、血電解質及血脂水平。療效的判定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評估,測定血漿ACTH、皮質醇和尿游離皮質醇對療效評估無意義。
2、甲狀腺激素:補充甲狀腺激素須從小劑量開始,以免加重腎上腺皮質負擔,誘發(fā)危象,可用甲狀腺片,對年老、心臟功能欠佳者,如立即應用大量甲狀腺激素,可誘發(fā)心絞痛。對同時有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者應用甲狀腺激素宜慎重,最好先補充糖皮質激素,再補充甲狀腺激素,劑量的調整通過監(jiān)測血清FT3、FT4水平來進行,使FT4水平保持正常值范圍的上半部分。TSH水平對繼發(fā)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判斷替代治療劑量是否合適沒有幫助。
3、性激素:育齡期婦女,病情較輕者需采用人工月經周期治療,可用己烯雌酚或炔雌醇,每天同時加用甲羥孕酮或加黃體酮肌注。在停用黃體酮后,可出現撤退性子宮出血,周期使用可維持第二性征和性功能,必要時可用人絕經期促性素(HMG)或絨毛膜促性素(HCG)以促進生育。如下丘腦疾病引起者還可用LHRH(以輸液泵作脈沖式給藥)和氯米芬,以促進排卵。男性患者可用丙酸睪酮肌內注射,或用庚酸睪酮肌內注射,可改善性欲、促進第二性征發(fā)育、增強體力,亦可聯(lián)合應用HMG和HCG以促進生育。
4、生長激素:目前已比較肯定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替代治療后,可顯著改善成人生長激素缺乏癥患者各種非特異性的臨床癥狀及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尤其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改善骨密度及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使用禁忌癥包括惡性腫瘤活躍期、良性顱內壓增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增殖期或增殖前期。
三、手術治療
本病以激素替代治療和病因治療為主,一般無手術治療。
一、病因治療
腺垂體功能減退癥可由多種病因引起,應針對病因治療。腫瘤病人可選擇手術、放療和化療,對鞍區(qū)占位性病變,首先必須解除壓迫及破壞作用,減輕和緩解顱內高壓癥狀。
二、藥物治療
1、糖皮質激素:補充糖皮質激素最為重要,且應先于甲狀腺激素的補充,以免誘發(fā)腎上腺危象。如氫化可的松,用藥劑量應個體化,如有感染等應激時,應加大劑量。在皮質激素替代治療過程中,需要定期監(jiān)測患者的體重指數、腰圍、血壓、血糖、血電解質及血脂水平。療效的判定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評估,測定血漿ACTH、皮質醇和尿游離皮質醇對療效評估無意義。
2、甲狀腺激素:補充甲狀腺激素須從小劑量開始,以免加重腎上腺皮質負擔,誘發(fā)危象,可用甲狀腺片,對年老、心臟功能欠佳者,如立即應用大量甲狀腺激素,可誘發(fā)心絞痛。對同時有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者應用甲狀腺激素宜慎重,最好先補充糖皮質激素,再補充甲狀腺激素,劑量的調整通過監(jiān)測血清FT3、FT4水平來進行,使FT4水平保持正常值范圍的上半部分。TSH水平對繼發(fā)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判斷替代治療劑量是否合適沒有幫助。
3、性激素:育齡期婦女,病情較輕者需采用人工月經周期治療,可用己烯雌酚或炔雌醇,每天同時加用甲羥孕酮或加黃體酮肌注。在停用黃體酮后,可出現撤退性子宮出血,周期使用可維持第二性征和性功能,必要時可用人絕經期促性素(HMG)或絨毛膜促性素(HCG)以促進生育。如下丘腦疾病引起者還可用LHRH(以輸液泵作脈沖式給藥)和氯米芬,以促進排卵。男性患者可用丙酸睪酮肌內注射,或用庚酸睪酮肌內注射,可改善性欲、促進第二性征發(fā)育、增強體力,亦可聯(lián)合應用HMG和HCG以促進生育。
4、生長激素:目前已比較肯定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替代治療后,可顯著改善成人生長激素缺乏癥患者各種非特異性的臨床癥狀及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尤其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改善骨密度及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使用禁忌癥包括惡性腫瘤活躍期、良性顱內壓增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增殖期或增殖前期。
三、手術治療
本病以激素替代治療和病因治療為主,一般無手術治療。
內分泌科醫(yī)生推薦